分子科学学报

期刊导读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骗的第一步

来源:分子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1

我们在无意间发送的只言片语或者几张照片都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以此拼凑出他们实施诈骗所需要的信息。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泄露?哪些行为、哪些信息会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要预防诈骗,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知道答案。

你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社交平台实名认证时所填的精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为“高仿号”诈骗提供了条件;其次,用户自行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日常状态,也包含了大量的隐私信息。如晒各种票据、定位、文字或照片中透露的信息,通过微信“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等发布形式为不法分子所知。同时他表示,这里面也不排除社交网站存在漏洞,以及钓鱼网站、恶意软件的介入和攻击,以及采用参与投票、在线测试、提供免费wifi等形式诱骗用户提供个人信息。

“高仿号”精准找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筛选信息、持续追踪等过程。

信息泄露可能和移动设备的定位功能相关,但信息泄露并非只有用户自行定位这一种方式。用户公开定位信息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除了在发布照片时选择公开定位信息这一种形式,手机中相机的定位功能、常去地点的定位功能、微信查找“附近的人”功能等都可以间接地提供定位信息。另一方面,即使没有定位功能,通过发布的文字、照片中显示的位置或明显建筑物、公开的评论对话等也存在获知定位信息的可能。

哪些行为易泄露个人信息

从朋友圈能拼出孩子的基本资料

社交平台晒生活,风险到底有多大?有人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他在一家幼儿园门口随机询问了15位家长,几乎所有受访者均表示,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家娃的照片,有的还会顺带发布位置信息。

那么,通过微信和微博上发布的信息,真的能拼凑出孩子的基本资料吗?在微信好友中,随意挑选了一位年轻的妈妈,认真浏览她发布的朋友圈信息后,推算出了以下信息:她是一位10岁女孩的母亲,其女小名叫娇娇,长相清秀性格比较内向,在金水区某小学读四年级,平时由姥姥负责接送,其爱人在河南一二线城市工作,只有周末回家。同时,根据这位妈妈发布的定位信息,可轻而易举推算出他们家住在农业路上的某个小区。如果对该小区的布局再仔细研究下,通过她在家中拍摄的窗外风景照片,基本可以精确到具体的门牌号。

有网友表示,两年前,他曾帮哥们儿追过一个姑娘,为了了解姑娘的为人、研究过她的微博,简直比个人简历还详细,姑娘的毕业院校、兴趣爱好、生活规律等要啥有啥,“很不安全。”

各种票据“晒”前要遮码

一篇名为《朋友圈晒票易泄露隐私》的文章曾蹿红网络,这让不少爱平时“晒”票据的小伙伴捏了一把冷汗。文章说:朋友圈晒火车票、飞机票时注意保护票面上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因为这很可能成为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一旦黑客找到办法破译条形码或二维码,个人信息将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火车票上的二维码和登记牌上的二维码和条形码上会包含旅客个人的身份信息,不过上述条码均是受到保护的,必须借助专业扫描设备才能识别,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主要是为了实名制验证,机票上的也一样,供登机时扫描确认身份使用。至于这些信息是否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航空公司的客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科技发达,有没有窃取个人信息的新手段,这个真不好说。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小心为妙,就算“晒”票也不要忘记“遮”码。

位置和明显建筑物都不要“晒”

几年前,演员王珞丹曾在微博上晒过两张窗外风景,就有网友根据照片并结合她之前发过的微博,使用GoogleEarth和简单的地理常识,在40分钟之内,就成功推断出王珞丹的家庭住址。在此提醒,不要在社交网站上晒背景有明显建筑物的照片,很容易被人借以进行搜索。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拍一路美景,再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有时还会配上定位信息,不少年轻人都爱这么玩。设想一下,若在出发前和到达目的地之后,分别发布一张全家福,不法分子根据照片完全可以算出你和家之间的距离,推算出最佳作案时机。

参与投票、玩在线测试也要多个心眼

例如一款“测测你的心理年龄”的小游戏,在测试时会被要求输入名字、手机号等信息,用户输入的这些信息都会被存入后台,一旦后台信息被盗取将不堪设想。另外,微信上还有抢流量、砍价送礼品等活动,看似操作简单又能让你得到“实惠”的小游戏,也有可能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网络投票也一样,同样不可避免会泄露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上一篇:“意中人”竟是诈骗分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