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科学学报

综合新闻

法者|重庆反诈中心预警员与电诈分子的“暗战

来源:分子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0
赵珊盯着电脑屏幕,耳边传来“嘟……嘟……”的电话提示音,等待接听的时间越久,赵珊越着急——这通电话很可能以无人接听而自动挂断,而电话那头的人,掉进诈骗陷阱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今年32岁的赵珊是重庆市反诈骗中心(下称:重庆反诈中心)的一名预警员,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给那些被诈骗嫌疑人盯上的人打电话,提醒他们不要落入不法分子设下的圈套。

数据显示,今年1-2月,重庆市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40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158余个,摧毁作案窝点21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人,同比上升393%。共止付冻结11亿元,开展预警劝阻24.5万人次,成功预警潜在受害人7300余名,挽回潜在损失4.3亿元。

包括赵珊在内的19名辅警,是重庆反诈中心的预警(主力军)。这19名辅警中,有12名女同志。三八妇女节前夕,澎湃新闻()来到重庆反诈中心,探访诈骗预警背后的故事。

赵珊(右)在打预警电话。??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反诈“暗战”:谁才是真警察

在反诈领域,警方与不法分子之间的较量常常被形容为“暗战”——在端掉诈骗嫌疑人的“老窝”前,警方隔着电话和网络,最大限度地守护着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今年32岁的赵珊,自2019年进入重庆反诈中心从事预警工作以来,每天至少要打七八十通预警电话,多的时候,她要打上百通电话。

每次打电话之前,赵珊都面临一个问题:在无法见面的情况下,她如何让群众相信,她才是真正的警方。

“这一点在冒充公检法诈骗领域特别明显。”赵珊认为,反诈预警除了要争分夺秒外,最重要的还是让电话那头的人打心底里相信自己,进而意识到陷阱所在。

赵珊介绍,诈骗嫌疑人基本都有固定的套路、“剧本”。比如,当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谎称受害者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一般会发伪造的“通缉令”,同时特别“提醒”受害者,除了他,其他自称警察的人都不怀好意,千万不要理会。

一旦受害者先入为主,相信了嫌疑人的话,像赵珊这样的预警员就会陷入被动。“我们预警是有针对的预警,前提是对方已经接到了(疑似)诈骗电话,我们再去预警、提醒。”赵珊说,预警电话拨过去,会分很多种情况,大部分人在预警员的提醒下增加了防骗意识,但也可能被拒接、可能一直占线、可能接起来敷衍两句、甚至辱骂预警员。

在拨打预警电话前,赵珊已把所有的可能性在脑海里预设一遍,并想好了应对策略。赵珊认为,反诈预警是个技术活,是一门沟通的艺术,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反诈的效果。

去年8月的一天,家住重庆万州的张兰(化名)接到了一通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由于防骗意识较差,她很快落入嫌疑人设下的陷阱。接到系统推送后,赵珊开始给张兰打电话。

电话响了两声张兰就接了,说明来意后,张兰提高了警惕,向赵珊连续发问:你怎么知道有人给我打电话,你是哪里的警察,你到底有什么目的?

赵珊说:“在回答你的问题前,我先猜一下,你是不是收到了一张‘通缉令',是不是让你找个没人的地方,按照对方的提示操作就可以洗清你的嫌疑,是不是跟你说我们要把你抓起来……”

张兰连连回答“嗯嗯”,惊叹之余降低了对赵珊的戒备。赵珊趁势向张兰介绍诈骗套路及反诈要点:“记住,真正的警察是不可能让你操作转钱的,我们只会守护你的财产。”

张兰不再怀疑赵珊的身份,她向赵珊表示抱歉,并感谢赵珊的及时预警。张兰告诉澎湃新闻,接到赵珊的电话时,她已经准备按照嫌疑人的“指导”转账了,“几十年辛辛苦苦攒的钱差点就全没了,想想还是后怕,多亏了那个小妹(注:指赵珊),一开始我还怀疑她才是骗子。”

正在工作的预警员。

争分夺秒,协同“作战”

不过,在反诈预警工作中,像张兰那样一通电话就起作用的,只能算是“简单模式”。实际工作中,“困难模式”下的预警比比皆是。

赵珊举例说,有些不法分子知道警方会给受害者打电话,会找借口让受害者在手机上设置呼叫转移,这样一来,预警电话就会直接打到嫌疑人一方,如不仔细甄别,同样无法起到预警作用。此外,有些不法分子故意反复拨打“”(注:全国反诈劝阻专线),占用预警资源,干扰预警员正常工作。